bet365平台网址(新)
2013-10-30 12:33:02 星期三
   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bet365平台网址心理咨询工作制度

2017年12月22日 13:50  点击:[ ]

bet365平台网址心理咨询工作制度

1、心理咨询主要负责来访者心理健康的咨询工作,服务对象为本院全体师生,特别是帮助解决某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2、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使其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心理咨询实行心理咨询预约制度,来访者应提前预约,建立心理咨询预约单,便于合理安排咨询时间。

4、心理咨询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测试和结果分析,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发掘潜能;

(2)为个别有心理困扰的来访者进行鉴别、疏导、调整。

5、咨询员必须遵守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

(1)除征得来访者本人同意,不得向任何人透漏来访者的咨询内容和隐私;

(2)若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除本人同意外,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3)除有关心理咨询人员外,不允许任何人查阅心理档案;

(4)除来访者触犯法律,并经公检法机关认定证明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借用心理档案。

6、咨询员应当本着真诚、尊重、温暖、负责的原则,对来访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7、咨询员若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应明确告诉来访者。咨询员有权拒绝不属于咨询内容的要求。

8、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来访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9、咨询员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营造安静、舒适的咨询环境;并在每次咨询结束后,及时整理咨询记录,分类存档。

10、咨询测量用表不可外借、复印,由咨询室统一管理使用。


bet365平台网址心理咨询预约流程

    说明: http://10.5.0.106:8080/_vsl/6E94DD24323F834D477AE1159FCB9C3B/EE7D104A/2C0F

温馨提示:

1、预约:来访者可以通过邮箱dqjdxljk@sina.com或前来bet365平台网址二楼228室提前预约,现场预约时间为每周二下午14:30-17:30,在《心理咨询预约单》上填写基本信息,并确定咨询师和咨询时间。

2、填表:正式咨询开始前填写《心理咨询登记表》相关信息。

3、咨询:准时到咨询室面谈,面谈时间一次为50分钟到一个小时,心理咨询始终遵循保密、理解与支持的原则。

4、续约:需要续约咨询的来访者在每次面谈结束后预约下一次咨询时间。

5、咨询结束、回访:在咨询结束之后,心理咨询中心会通过回访的形式了解来访者的近况,回访的方式及时间经过双方商定。


【名作与影视】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说明: http://10.5.0.106:8080/_vsl/7899083AA9B726220862E20F246749FF/0BF2B5CE/59494

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小约翰纳什念研究生时便发明了他著名的博弈理论,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科普知识】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说明: http://10.5.0.106:8080/_vsl/AC283DE55FE0A92F2C1A0705728B3787/E5283562/399A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 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情绪ABC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个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有才华,但在生活上遇到很多波折,于是便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一天他决定跳海,但他刚跳下去就被一个老渔民用渔网捞了起来。

  他很生气,冲着老渔民嚷道:“你什么意思,把我捞起来干什么?”

  老渔民说道:“年轻人,为什么跳海呀,你这么年轻多可惜呀!”

  于是年轻人就对老人诉说了他怀才不遇的苦衷。

  老渔民听完,说道:“哎呀,你今天遇到我,运气来了。我正好是治怀才不遇的专家,我帮你治治吧。”

  年轻人很诧异,急忙问老渔民医治之法。

  老渔民说:“我有秘诀,如果你想知道,就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老渔民说着,顺手从沙滩上拣起一粒沙子,往旁边一扔,说:“年轻人,帮我去把我刚才扔掉的那粒沙子拣过来,然后我就告诉你。”

  年轻人听了很生气,说道:“你想耍我呀?这么多沙子,我怎么知道哪粒是你扔掉的呀?”

  老人听了,笑着说:“别生气,我这还有个条件,如果你满足了我这个条件,我也告诉你。我这里有一颗珍珠,我把它扔到沙滩上,你去给我找回来。”

  很显然,年轻人轻而易举地把珍珠拣了过来,交给了老渔民,并很虔诚地说:“老人家,我把珍珠拣过来了,可以告诉我秘诀了吧?”

  老渔民一脸安详,说道:“年轻人,秘诀我已经讲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是因为自己是无数沙子中的一粒,跟旁边的沙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如果自己是一颗珍珠,那么伯乐就会更容易地发现我们。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伯乐,而是因为自己不是一匹真正的在万马丛中能够让别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的千里马。

  【案例二】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想?“

  “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心理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 ,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同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得2分,△得1分,×得0分。

结果解释:

(1) 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 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 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 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5) 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心理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

  填表注意事项:下面有二十条文字,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选择: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或着急

  2.我无缘无故在感到害怕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感到惊恐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

  6.我手脚发抖打颤

  7.我因为头疼、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8.我觉得容易衰弱和疲乏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10.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13.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我常常要小便

  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18.我脸红发热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20.我作恶梦

  计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按4、3、2、1计分。

  反向计分题号:5、9、13、17、19。

  将20条题项的得分相加算出总分“Z”。

  根据 Y=1.25 × Z,得出分数。

  Y<35,心理健康,无焦虑症状;

  35≤Y<55,偶有焦虑,症状轻微;

  55≤Y<65,经常焦虑,中度症状;

  65≤Y,有重度焦虑,必需时请请教医生。


【名作与影视】《心理学与生活》

    说明: http://10.5.0.106:8080/_vsl/0102700A163EAC366FEBF736E11CD901/E00E5EAA/DF96

《心理学与生活》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经典,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位教授通力合作,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伴随着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路,而且也帮助众多普通读者获得了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名人推荐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的时候,当时心理学教材并不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我们在系图书馆就发现了这本书,图文并茂,思想前沿。2007年我回到北大心理系工作,在开设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选取一本最好的教材,把心理学的知识全面展示给大一的新生,于是就想到了《心理学与生活》。据我所知,在这本书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她都有很高的评价。

                                                                                                  ——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津巴多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的教课书和入门书的最佳选择之一。不知道啥是心理学的同学,拿去读读。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人的科学其实是关于生活的科学,这本书巧妙地把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演示出来,展示出来,让我们体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探索,让我们追究,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的教科书。她的角度是新颖的,她的叙述是生动的,她的作者是伟大的,所以我是特别喜欢用这本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在密歇根、伯克利,北大还是清华,都是我们老师非常喜欢的心理学教科书。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建议真想了解心理学的,请看《心理学与生活》,北大心理系精心翻译,看了就能考心理学GRE,科普、备考一石二鸟。

——张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科普知识】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开始,心理学一直是包括在哲学之中。说它年轻,因为它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因而也是每个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所熟悉的。人在一切活动、劳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心理现象。例如,我们看电视时,能听到电视中优美的音乐和看到电视中壮丽的山水;我们吃饭时,能闻到饭的香、甜之味等,这些是人的感觉和知觉;我们对看过的电视剧还能“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着。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另一方面是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显示人们个别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由于各个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这些心理过程在每一个人身上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特征,这样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不同。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例如具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人,对同一曲歌,同一幅画,同一出戏的评价和欣赏水平是不同的;一个具有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表现出坚强的意志行动。

通过研究一个人的心理可以改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甚至性格和气质也都是与一个人的心理分不开的。尤其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虽然说我们的生理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心理或许还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还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或许会由于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苦闷、忧郁的状态。这时我们不应该掩盖我们的想法和情绪,心理问题已经不再是什么难堪而需要我们去回避和不敢面对的问题。当我们处于情绪的低谷时,真正应该去做的是适当的放松与释怀。实在无法排解时我们应该积极的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看看心理指导方面的书籍,暗示自己要勇敢、坚强、乐观,从而让自己更快的走出阴沉的情绪,以良好的状态去奋斗。经过不断的锻炼去磨砺自己的性格。

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发现人的行为法则,并且对于这种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之上预测人的行为,使人能够控制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如果学会心理学的思考方法以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会加深对人的理解,就可以帮助人们从各种立场、各个侧面来理解人的行为。生活的平凡中蕴含着缕缕五味意境,有时欢笑,有时哀愁,有时心喜,有时悲痛,一切情感都是正常人之自然心理呈现,但是正常的现象却有着太多不太正面的应对。就如,同样的境遇,对于不同的个体有着别样的人生。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种种麻烦?要想解决,就得先了解自我的内心,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也许心理学能让你我有着积极的心理应对。我们不能预知人生路途中出现什么,但我们可以做好应对准备。所以学一学心理学知识还是有益处的。

关闭

电子邮箱:dxxy@xcu.edu.cn 邮政编码:461000

地址:中国·河南·许昌市八一路88号 bet365平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