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省级重点学科于2012年10月批准立项,学科遵循“凝炼方向、汇集人才、打造平台、服务地方”的建设思路,形成了光伏及风力发电技术、电源技术、电力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三个研究方向。在学科梯队建设、基础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硕士14人,企业兼职教授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科技创新人才等2人,学科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活力,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

科研成果丰硕、层次不断提高:建设期中,本学科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篇,中文核心8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专利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项;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21项、承担行业科研项目5项、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合同项目3项,科研经费合计263万元。

研究平台坚实,学术交流活跃:拥有电力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电网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拥有动力电机自动化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拥有电力工程、电子与电气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数字信号与电力通信两个许昌市重点实验室,拥有电力电子、新能源等实验室;主办国内学术研讨会2次,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9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69人次。


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在建设期内,新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9台件,仪器总价值340万元,新增实验用房3576平方米。新订购中文图书2.3万册,外文图书1120册,订购中文期刊1156册,外文期刊220册。
国内外学术交流:主办国内学术研讨会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69人次,应邀出国讲学1人次、应邀国内讲学12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9人次。
本学科点已形成光伏与风力发电技术、电源技术和电力通信数字信号处理三个稳定方向,各个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水平具体如下:
光伏与风力发电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光伏MPPT控制策略、自动太阳跟踪技术、光伏电能变换软开关技术、光伏并网逆变控制、孤岛检测技术、风电机组电气系统设计、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与控制算法研究、风电计算分析、风光互补应用、光伏与风力发电建模与仿真等关键技术。

电源技术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中应用电源、微电网系统能量调节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应用的电源供电系统。这些领域内的电源技术发展一方面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许继集团的发展结合非常紧密。目前许继集团在该领域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已经成立电动汽车充电站有限公司以及微电网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许继合作,一方面可以把研究的内容很快转换成产品投入到市场,同时能够借助许继的生产和实验设备,减少产品开发成本。

电力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电力线通信仿真、电力线宽带调制、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应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工作。包括高压输电线高速宽带载波通信技术研究、电力通信数字调制解调研究,特别是以OFDM调制解调技术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保证电力系统运行平稳。

第一学术带头人张元敏教授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在学科点建设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建设期内,主持承担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得教育厅优秀论文奖17项。张教授在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提升师资水平等方面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